
新闻资讯
兴湘好榜样③丨黄伟明:航空路上的匠心“燃灯者”
编者按:2024年,兴湘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集团全体干部职工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态势稳定向好。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征程中,总有一些身影熠熠生辉,总有一些团队砥砺奋进,他们是企业前行道路上的闪耀灯塔。为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开辟 “兴湘好榜样” 专栏,一同走进榜样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汲取奋进的力量 。
人物名片:黄伟明,196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新洲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通过人才引进来到湖南,曾任长沙鑫航机轮刹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2024年出任湖南炜铂新材料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系长沙市高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择一事,终一生,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这是黄伟明的人生信条。他深耕航空事业30余载,专注于飞机刹车技术研发,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并将终生学习理念贯彻始终,倾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笔耕不辍铸科研
黄伟明的办公室有一道独特风景——30余本笔记本整齐码放在书架上,印证着黄伟明“活到老学到老”的扎实工作作风和宝贵科研精神。
初入职场时的一次机轮断裂事故,让黄伟明深刻意识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当时,为了解决设计强度裕度不足的难题,他白天工作,夜晚啃专业书籍自学有限元分析,最终优化了机轮结构。
为此,他还下定决心继续攻读研究生,补足机轮刹车系统专业知识。
面对航空领域知识的日新月异,黄伟明在师傅库玉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影响下,逐渐养成了随时记录的职业习惯。他将试验数据、灵感火花、经验教训分门别类记录在册,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我习惯将所见所想及时记录,这些积累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黄伟明回忆。
在项目陷入瓶颈一筹莫展时,这些笔记仿佛“甘霖”,总能在关键时候给予他启发。在某项目刹车机轮设计出现“卡脖子”技术难题时,他将自己国外考察的笔记中翻出的一种“弓”字形结构设计,巧妙借鉴到刹车动盘设计上,不仅成功实现减重目标,还额外增加了通风散热功能。这种“灵感存档”机制,常常让他的科研攻关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伟明坚持每晚复盘,每礼拜小结,每个月总结,这种及时记录、提炼的好习惯造就了他扎实的实践功底。
他在参加被媒体形容为“中国民航客机海拔最高的谈判”——与国外供应商霍尼韦尔进行C919的商务合作和技术谈判时,他现场脱口而出的那一项项关键参数,为公司争取最大权益立下汗马功劳。他笑谈,是那些笔记为他提供了攻击力强的“弹药”。
通过这些笔记带来的思考与实践,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为我国飞机刹车机轮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理论)刹车系统研究和全电刹车系统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先后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荣获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成为当年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在随后的科研生涯中,他和项目团队又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技术进步一等奖。
铁肩担责保飞行
在黄伟明的职业生涯中,“责任重于泰山”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2010年6月28日,某型歼击机试飞突发侧偏爆胎事故。接获故障通报后,黄伟明连夜组织技术团队开展分析,直至凌晨两点仍在推演故障成因。次日清晨,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他突发身体不适,不得不接受紧急手术。术后他又不顾医嘱,连夜赶赴现场参加主机单位组织的故障分析处理会议。
“故障不排除,我躺不踏实。”在接下来的5天5夜,他坚持带领团队完成故障复现与排查,用专业技术确保飞行安全。
十年磨剑终成锋。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保障期间,黄伟明团队承担两型运输机与教练机的刹车系统和刹车机轮护航任务。在100天的高强度保障中,他每天坚持清晨6点前配合外场机务完成全机预检,每次试飞后又亲自逐项技术复核,全天候待命应急处理。当受阅梯队以“米秒不差”掠过天安门时,这位久经沙场的科研带头人和所有保障人员在汗水和泪水中相拥。
疫情期间,为保障某重大项目,团队开启“双轨作战”模式:前方人员在甘肃酒泉发射现场负责解决机上问题,后方团队在办公室实行“晚9点会诊制”——由于涉及保密问题,前方白天不能带通讯工具进基地,两地只能在每晚9点至次日8点进行跨地视频攻关。这种“白+黑”的工作状态持续了10多天,最终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事后,相关主机厂特别发来感谢信。
甘当人梯育英才
2009年,黄伟明以湖南首批引进人才身份加入长沙鑫航机轮刹车有限公司,一直秉持“甘为人梯托青云、愿化红烛照人寰”的精神,将传承创新理念贯穿于其职业生涯。
作为长沙市人才工程评审专家、重大计划评审专家组成员,以及湖南省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他始终以“伯乐”之姿参与高精尖人才选拔,在项目评审中既看重技术创新,更关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在企业内部,黄伟明通过经常性的专业讲座、技术沙龙和项目实战,将30余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他的办公室永远向年轻人敞开,还常将自己的笔记分享给年轻工程师们。
在他的团队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吵架”,而他这名裁判除了更丰富的经验,还有当机立断的行动。当团队对某项目机轮接口问题上争执不下时,他直接带着2名技术骨干去往当地进行实际测量,用数据化解分歧。这种“不偏不倚”的教学方式,让年轻工程师们在实战中迅速成长。
如今,经他指导的青年工程师们已挑起大梁,其中多人成为了机轮刹车领域国防重点项目和大飞机项目的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形成了“老树发新枝,新苗接绿阴”的良性循环。
工作数十载,黄伟明一直将自己比喻成树上的一片树叶,承担着光合作用的使命,源源不断地为公司、青年科技人才、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输送养分,助力枝繁叶茂。他相信“志之所趋,无远弗界,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撰 稿:易巧君 高千铣
责 编:岳 晏
初 核:黄诗承
复 核:徐文厚
审 定:王环斌
